格律诗词
写自己的文章,学别人的优点
我在诗歌的海洋里自由自在
(山东女诗人李世华与她的文学生活)
李世华,笔名怡彤,女,山东省潍坊地区安丘市人,大专,中国人寿昌乐农网经理,中国电影出版社《全国优秀青年诗歌选集》副主编。作品多次在辽宁【北方诗刊】【关东文苑】,《全国优秀青年诗歌选集》,【北极光】杂志社发表,个人出版专辑一部。 图文/章武平
不知道什么时候,李世华爱上了文学,特别是对格律诗词有着特别的敏感。朋友说李世华属水的,细柔,润心田。但仔细一看她的作品,你就可以发现:她有一颗热情奔放的心。她做事认真,对人坦诚,在思想和生活习惯上,还是有中国传统的守礼观,但,守礼不是守旧,她在文学创作方面是胆大,敢于开拓的。“金光万道垂清宇,瓣瓣心香净世缘”,正如她的作品一样,她就是这样透明而又坚定。
斜草寒烟带露魂 红枫黄柳到秋分
与李世华从未谋面,但,认识李世华,得从很久以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网友把我拉进一个纯文学QQ群《雨醉关山》,进群的时候,我以一种敬畏的心情在里面呆着,群里很活跃,群友们经常会把创作成果发出来让人交流。也许我对新诗兴趣不大,所以,一直没作声。直到有一段时间,一名网名为婉约(怡彤)的网友经常会发出一些格律诗词,开始引起了我注意。于是,潜下心收集了一下她的作品,发现她的功底很深,近体诗用韵一律严格按《平水韵》表,填词也严格按《词林正韵》,这是我难得一见的。特别在在平仄处理上,对仗和领字格的运用,都很娴熟。然后,我试着将自己的作品也发出来,想不到立即得到网友婉约提出的中恳意见,自此,我们开始交流文学,然后我知道了,她叫李世华,是该群的群主。
霜落人间草木秋,长风雁叫扰西楼。
佳人惆怅云中字,学子平添锦瑟忧。
旧墨谁言成比翼,新书好问有双丘。
浮生不羡千秋岁。但得知音韵律酬。
这是李世华的一首七律,当她此诗一出,得到群内众网友的一致好评,特别是最后一联,直接表明她的为人处世和交朋结友的心境:浮生不羡千秋岁。但得知音韵律酬。人的生命固然有限,但,倘若得一知己,唱和诗歌,是多么令人羡慕的呀!李世华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雨醉关山》群里,有个别网友对格律不熟谙,有的则会用新韵来谱词。对于这些,作为群主的李世华都会耐心的说明。她谦虚谨慎,她说:珍惜每位朋友,才能说是懂得生活。学问是无止境的,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向朋友学习是最大的快乐!以她的另一首七律诗来说,正是:菩提树底悟真禅,妙法莲台亦思牵。金光万道垂清宇,瓣瓣心香净世缘。她对我,对其他网友,都是以诚相待,不太争论,只是客观的发表意见,对文友们关于她作品的评点,她都会认真听取,就是这样,以她为中心的一个网络文学圈初具规模,几百人入驻她的QQ群进行文学交流,交流范围从诗词到小说甚至歌词,每天都有人进行创作交流,其中,不乏一些网络文坛有影响的人也在里面参与。为了将群管理好,也为了打造一个健康的交流平台,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管理里,只要一有空,她就会拿出手机关注QQ里的动态或参加文学创作活动,在家处理完家务后就泡在电脑前。目标就是一个:管理好QQ群。她与网友一道定制群规,商定活动,整理群日志,收集群里讲课内容进行转发等等,几乎占据了她所有业余时间。但她并不后悔,每当她掏出手机上网时,同事们说:你什么时候也成了低头族?她笑着说:我是学习,不是玩呀。年复一年,李世华就是这样以聚沙成塔的精神,完成了她的作品集,也完美组建了她的文学友人圈。
风消云散尽 日照凤凰台
扑天凝远处,接地雨珠来。
水韵凌波步,林吟虎啸衰。
风消云散尽,日照凤凰台。
桃叶轻飞落,春香浅入怀。
从这首五律,我们可以感受到李世华清新、自然的诗风,更能感受她为人纯朴大方。她用词平淡但不贫乏,言语简单但意境高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也是喜欢创作通俗易懂的作品。李世华的这首五律整体风格就是这样明快、简洁,不会去生硬地套词、凑字,可以看出她的文学功底特别是在格律诗词方面是下了大功夫的。近期,有些对格律诗词掌握不到位的作者,在写诗填词的时候,很容易犯下这方面的错误,
李世华很注重遣词造句,对语法也很熟捻,只要是有凑字的句子,即使意境再好,她也不会用。从这点来看,她对学术交流方面是很认真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她受格律影响,反过来应该说是她更好地把握住了格律诗词韵部运用和平仄关系,运用格律轻车熟路,所以,创作起来得心应手。
所以,她常把学习心得分享给群友们,告诉群友们她是如何去学习和掌握《平水韵表》、《词林正韵》等韵书,怎样去练习对仗,如何学习古代诗圣们的创作手法,她说:学习是个快乐的过程,学习过程中不要有烦杂的意念,要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而且要边学边练,这样的过程是轻松愉悦的,当然,不能急于求成。关健是要注意多训练。
同样,在管理朋友圈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或多或少的不理解,李世华也是一样抱着理解、学习的心态去与别人沟通的。有时候,有的群友在争论某作品时产生观点分歧甚至会争闹起来,李世华作为群主,他要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去先行辩析,然后,一一劝阻沟通,有时候有的群友质疑她的作品手法的科学性,她会虚心接受,也会耐心说明例证或依据。与她交流,总没感到过她有发脾气或耍小性子的时候,总是那么温和,礼让。
对这些提出意见的朋友,她会在群里公开表示感谢,并且很真诚的邀请群友对她的作品进行评品,她会认真听取朋友的意见,有的作品甚至改五六次!正是这样的态度,让她得到许多朋友的理解和尊重,朋友们都说看到她的作品就知道她的人品。
日复一日,她就这样生活在她的文学世界里。从不后悔,从不退缩。她在她的精神天地里,精心用她那支灵秀的笔,努力耕耘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文学梦的种子,用汗水去培育。付出终会有回报。2013年,鉴于她的创作水平和社会影响,《全国优秀青年诗歌选集》编委会向她伸出了橄榄枝,诚聘她为副主编,由她负责相关审稿、编辑的重要工作。为了尽力保持作者的创作风格,她向编委会提出要根据作者原创风格和手法进行编审,任何编辑工作人员不要臆断作者的创作背景,尽量不要对关键字句进行修改,建议对错字或语法逻辑不符常理的进行调整,从而使一大批作者的原作风貌得以呈现,受到投稿者们的支持。
编辑工作是项复杂、辛苦的工作,何况是义务工作。李世华仍然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半年多的时间里,她几乎天天围绕这本诗集忙碌。一方面与作者沟通,就个别字句的调整说明调整原因,一方面要与其他编辑进行交流,对编排序次等问题进行探讨,不仅要在网上沟通,有时候还得打电话交流。一本诗集,她费了半年多的时间,而这时间,是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情况下,在处理完家务事后挤出时间来操作的,有时候会忙到凌晨。有文友问她: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她说,能为广大文友做事,本身就是很意义的事,何况是将文友们智慧的结晶进行传播,这是一辈子都欣慰的工作,我愿意为广大文友们贡献自己的力量。
是的,每位文学爱好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精心创作后,怀着希望投向刊物,然后,期待着稿件能被录用。而这种期待,就是对编辑们的信任。这种信任对编辑工作来讲,就是一种无声的责任,作为编辑,尤其是担任主要编审工作的李世华来说,这项工作是她文学生涯中的一段高声部插曲。这是她第一次正式参与并且主审的文学作品编审工作,她深知责任重大,“风消云散尽,日照凤凰台”,在180余天的组稿、核稿过程中,她兢兢业业,谨小慎微,真正做到了字字推敲,大量细致的工作使她无暇顾及其他事务,有时候感冒了,她也顾不上去医院看看,硬是扛着,不肯放下的中的编审工作。由于她的付出,诗集提前二个月交付印刷,这一切,都与她认真负责、刻苦勤奋分不开的。所有的努力终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在编委会召开的编辑工作总结会上,时任主编、著名诗人江南末学(笔名)代表编委会全体工作人员,向李世华授予最佳编辑工作者证书,对李世华在诗集的编审工作中付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表扬。
曾邀烛曳怡红曲,共拜金兰绿绣房
在她的一首七律中,她写了一句:曾邀烛曳怡红曲,共拜金兰绿绣房。这是她个性写照的一句话。她并不是光顾着自己发展,她会邀约一些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不久前,知名文化团队----南昌市青年文化学会直属的新闻中心在该团队新媒体开辟了名人专栏,专门负责向社会推介较为成功的文化人士。李世华作为第一批受约人员,其作品在该专栏公示,受到该团队会员们以及国内文友圈的欢迎,她的专栏点击量每天达到几百人。这时候,她及时联系南昌市青年文化学会,向名人专栏推介了许多高水平的作者及作品,为平台内容的丰富,为文友们的对外宣传,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体现了她的无私、热情和待人以诚的“女孟尝”风度,共拜金兰绿绣房是她文学梦中的重要一环,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友人们都知道,李世华的文学梦是单纯的,她从来没想过成为有名的文学家,也没想到过文学生活会给她带来如此的变化,她说:文学给了我快乐,给了我新的精神世界,文学是最简单便却很深远的艺术,能影响人的精神修养,我只想在一个纯净的精神世界里无忧无虑,以诚相待,远离一些烦杂,还一片心灵净空,让我在诗歌的海洋里自由自在,我只想我的生活里充满诗歌。
这就是李世华,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一个静心于文学世界,让心灵永远充满诗意的普通女,一位真正的才女。
现为南昌市青年文化学会特聘作家